一提到感恩節大餐,人們就會想起金黃色的烤火雞和南瓜派。為什么美國人過感恩節要吃南瓜派呢?僅僅是因為秋天是南瓜收獲的季節嗎?其實,南瓜派成為感恩節主食,和一位女作家有很大關系。
盡管有可能——甚至有很大可能——南瓜是在1621年豐收節(現在被認為是感恩節前身)被呈上餐桌的,但當時的參加者絕對沒有吃南瓜派(因為沒有黃油或小麥粉來做南瓜餅的餅皮)。實際上,最早的南瓜派食譜源于17世紀的歐洲。南瓜和土豆、西紅柿一樣,最初是在“哥倫布大交換”時被引入歐洲的。但是歐洲人更喜歡用南瓜來烹飪的原因是,它們和歐洲本土的葫蘆很相似。
然而到了18世紀,歐洲人基本上已經對南瓜派失去了興趣。根據博聞網的研究,這時候的歐洲人開始更喜歡蘋果派、梨派和榅桲派這些更加精致的派。但南瓜派在歐洲失寵時,卻在美國贏得了真正的主食地位。但是,南瓜派是如何與感恩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呢?這與薩拉·約瑟法·黑爾有關。她是出生于新罕布什爾州的作家和編輯,經常被稱為“感恩節的教母”。在她1827年的廢奴主義小說《諾斯伍德》中,黑爾描述了一頓感恩節大餐,包括“浸在肉汁里的炸雞”、烤火腿、小麥面包、蔓越莓醬,當然還有南瓜派。在后來的三十多年里,黑爾一直主張把感恩節定為全國性節日,并且定期發表社論,還給五位美國總統寫過信。她認為,在這個日益分裂的國家,感恩節是一種團結的象征。
薩拉·約瑟法·黑爾
本網站旨在傳播弘揚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創外其他故事源于網絡整理。如涉及版權問題及內容不符,請及時拔打0754-88485995與我們聯系更改或刪除! |
在我國古代,唐詩是一種起源文化的另類代表,在唐詩的鼎盛時期過后便是宋朝的到來,于是便出現了宋詞,當然宋詞的出現是在唐詩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但是宋詞卻又發展出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韻味?! 〔⑶以谒卧~中會出現筍的身影,尤其是在南宋詩歌中會經常性出現,可以說是宋代詩詞詩歌的一種創新變革,同時也反映出宋代詩人跟唐代詩人創作心理變化的不同以及心態的變化。 ...
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么?炸雞排,芋圓,還是……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么誘人,但對于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團,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 臺灣永和豆漿店里的小吃 前段時間,我們去了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