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羅漢和先生創辦汕頭市長盛行百貨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為潮汕連鎖超市“羅長發購物中心”、“羅長發配送中心”及“千好茶業有限公司”, 隨后品牌升級為“千好名茶”商標,目前“千好名茶”已成為擁有“一所、兩館、三基地”綜合性規?;杵?。(一所:千好茶葉技術研究所;兩館:自主品牌的千好茶館、工夫茶博覽館;三基地:千好生態茶園基地、生產加工基地、茶學培訓基地。)
? 羅漢和先生在經商同時,不忘弘揚潮汕優秀茶文化,以“和”成天下。
千好茶葉——和之道?
——與羅漢和先生談茶論道
一、“和成天下”,一杯茶一部濃縮的文明史
在千好潮汕工夫茶博覽館有個汕頭較大的水平壺,壺藏乾坤,有容乃大,三點一線,長7米,高6米。下為風爐,恰似正在熊熊燃燒,候等佳人騷客。中國茶圣陸羽則白衣飄飄,有書在手神思悠然。茶圣旁邊,是陳香白先生題寫的“和”,極為酣暢淋漓。中國的高智慧是“和成天下”,“和”是茶文化的靈魂,幾千年的中華民族能夠久盛不衰,跟“和”有莫大的關系。如果能夠把“和”的每一筆理解透徹,那么離人生的大道也就不遠了。
? 羅漢和先生身上有著“和”的魂魄,筆者曾多次流連于他所開設的千好潮汕工夫茶博覽館,不單可了解潮汕文化的典故,更可以了解到工夫茶文化。據羅總介紹,中國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神農百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倍袊撕炔枰延?000多年的歷史。
對工夫茶多有記載自唐朝以來,陸羽編著的《茶經》,就是中國l較早的茶文化論著。據資料記載,唐朝飲茶成為一種習慣,據說與佛教相關,因此有茶禪一味之說。唐朝主要以煮茶為主,過程比較繁瑣。宋朝喝茶非常鼎盛,品式繁多,流行斗茶,有煮泡法碾泡法。明朝時候,進貢到皇宮的茶都要做成龍鳳餅,工序復雜,喝的過程也有特別多的講究。朱元璋有感于喝一杯茶太繁瑣了,于是改成撮泡法,接近現代人的喝茶習慣,工夫茶的雛形也就產生了。沏茶的姿勢,從明朝到清朝逐步演變,終形成一套茶禮儀。清朝宮廷不僅宴會用茶,而且還用茶招待外國使節,如今則有茶話會。在現代或許有人質疑喝工夫茶都在喝大眾杯,怕交叉感染,孰不知工夫茶其中有一環節每喝一杯,主人都用開水燙洗茶杯,喝完了茶,茶主人還精心清洗茶具。
?? 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歷史和未來總會有一條脈絡貫穿,博覽館就希望講述這些故事,鑒古知今,讓大眾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特別是80、90后的年青一代,更應該普及,讓他們認識茶,喜歡茶。
? 潮汕的工夫茶文化博大精深,塑造著潮人的氣質,羅總深有感觸地說:”潮汕有工夫茶文化的地方,就是講道理的地方?!彼嬖V筆者,一個小孩,如果能夠沏好一杯工夫茶,就會把其他事做好。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沏茶的過程確實是一個內省的修煉過程。沏茶前需要做器皿準備,包括爐、茶具、水、茶葉等;沏茶前先要燒杯熱罐;沏茶過程有一系列的程式,歷史典故;而后沏出來的工夫茶每一杯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心,表達了公道自在人心的思想。聽羅總的詮釋,筆者仿如醍醐灌頂,也明白了為何他在任何時候都是溫文爾雅,不焦不躁,原來茶道即人道,正是長期的熏習,才造就他的平和氣度?!笆ト藶槟芎汀?,明經綸則效圣賢呀!
? 潮汕有三寶:潮繡,潮汕工夫茶,潮劇。私營企業極少人會將三者結合在一起,但這些精細的民間藝術恰好共同反映了潮汕的文化特色:精致,以及潮汕人細膩謙和的性格特點。有感于此,羅總認為“潮汕文化薪火相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崛起才能民族崛起,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潮繡’、‘潮劇’,應該為它們留下一席之地?!?br />
沖了二十多年的工夫茶,羅總一直在研究為何要高沖低斟。韓信點兵,關公巡城,是否嘩眾取寵的說法。但后來他發現是有事實依據的。低斟不會改變水分子,高沖會產生泡沫,低斟的茶喝起來口感更好。沖一杯工夫茶有很深的學問。
令筆者驚訝的是館內還設有一座“中國茶葉的‘黃埔軍?!薄Ш妹枭虒W院,該院旨在傳播鳳凰單叢茶900多年歷史文化,把單叢茶送往五洲四海,讓潮汕神韻賜福世界和平。 以“格物致知,一葉入魂”為理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統一、知與行統一。以世界前沿的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理論為依據,以培養集產、學、研為一體的茶產業適用人才,使其熟練掌握茶葉品鑒、泡茶技藝、茶文化營銷等技能,助力其快速成長。
當然,千好名茶,還是必須回歸到茶上來。作為館中之館的潮茶館,是茶博覽館中的重中之重。茶為嘉“木”,而單叢茶獨產于潮州鳳凰山,此館系統地介紹“鳳凰山人文景觀與典故”、“單叢茶名種”、“單叢茶榮譽”及千好名茶系列品牌“鳳凰傳奇?一品單叢茶”的茶聞趣事。館對外免費開放,經常舉行各種茶藝活動,培養茶藝人才,以及普及茶文化知識。每每茶藝表演者在裊裊的古樂中舉手投足盡顯風雅,當一杯傳遞著天人合一韻味的工夫茶呈現在你眼前,或者當你靜品輕嘗,一股清揚之氣在肺腑繚繞,澄明頓現,此時,你感悟到的,又何止是一杯工夫茶。人們往往在凝天地人之結晶,以其香之純粹、味之純樸、韻之純厚的茶香中不知不覺任時間流淌。
一杯工夫茶,一部濃縮的潮汕文明史,折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二、仁智山水,千好名茶回味無窮
鳳凰山,其主峰鳳凰髻海拔1497米,是粵東第一高峰。山上有茶園萬畝,是我國著名的產茶區之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鳳凰單叢,早在1982年便被評為全國32種名茶之一。
清明前夕,筆者和羅漢和先生等一行相約前往鳳凰山。一路上,看到不少茶廠的廣告牌樹立路旁,千好名茶也不例外。 在汽車里,羅總和大家討論的還是茶。對演示茶藝的地點起名茶緣或者茶藝,他一直舉棋不定。筆者說緣,并講出一套緣的理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講究緣,萬物因緣而聚,緣盡而散。如何經營好茶,其實也講究緣。滾滾紅塵,遇合分離,始終離不開一個緣字。但緣需要維系,需要不斷去尋找結緣的契機。如何寫好一句廣告詞,讓茶能夠一下子抓住顧客的心,也成了羅總時常思考的問題。比如現在剛剛解決茶緣或者茶藝的問題后,他又不斷推敲“千好名茶”的廣告詞,是“好傳天下”或者“千好名茶,回味一生,回味無窮?!绷钏H費周折。但最后在筆者的建議下還是選擇了“千好名茶,回味一生?!惫耪Z云:“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匚妒强谇坏奈队X,也是對事情的回顧?!扒Ш妹?,回味一生”,既是對其味道的肯定,也是濃郁的文化給人們留下的綜合印象。人心浮躁,能夠讓你回味一生的,是生命中占據重要分量的東西??此迫菀椎脑~有時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推敲,更需要愛。 在潮汕,常聽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重的。
歷盡險象環生,又在霧氣重重中偶遇一群披斗笠、穿透明色雨衣,露出鮮艷服裝的采茶人,她們背著背簍,已經采茶歸來,正匆匆趕往各個茶廠。她們是春天移動的山花,是山谷至美的翠羽, 至美至鮮嫩的茶芽,就在她們的妙手呈現。羅總告訴筆者,清明茶必須搶時間,才能有好的品相,制出好茶葉。
不久,汽車便在一處山谷平地停下,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千好茗茶茶葉研究基地,我們將要體驗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制茶方式,喝一杯還留取山霧、泉鳴、高山土芬芳的茶水,沒有蟲害只有仙氣,更重要的是,叩訪宋種茶王。
下車,一落地,腳下便鋪滿綠綠的茶葉,散發清新的味道,“曬青”,筆者順口而出剛剛學到茶道的詞語。而不遠處是山泉,從幾十米的山崖傾瀉而出,發出陣陣的轟鳴,雖沒有齊白石先生“蛙聲十里出山泉”畫中的氣勢,卻也令人領略到泉的魅力??諝?,有一股清冽的氣息直達肺腑,深深吸氣,濁世的塵埃似乎都隨泉水而逝。抬頭,更遠更高處是烏崠山,它的髻就藏在云霧中,仿佛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婦,舉手投足滿是矜持。山上有幾間房子,是山上人家的茶廠,卻更像隱者修煉的佳所。在這里只需像一個隱者修煉的方式做好茶,就會給你帶來豐厚的報酬。
不過,我們必須先叩訪宋種茶王。經羅總的引導,在海拔幾百多米的山坡上,我們與它相遇。飽經風霜的它,在山風里搖動著身姿,歡迎我們的到來。摒棄現代文明的熏洗,它有一種超脫凡俗的淡定。
只是,一部分枝葉已經出現干枯,歲月,如一把鐮刀,切割著活潑的生命,但不滅的,是關于茶樹的精神,從宋朝流傳至今的品質。600多年不為人知,它在這山間無人也自芳,直到羅總立志讓它走??? 進現代文明。老樹青苔繁多,與自然與烏崠融為一體。它是鳳凰銜來的,至今還保留著飛的姿勢,卻又不斷固守,收藏歷史,展望明天。鈍尖的葉尖,是否要啄破塵封的歷史,以鋒利的筆觸,書寫600多年潮史春秋。它平滑的葉面,傳達了多少信息,突兀的老干,經歷了多少風霜?它乘載著祖祖輩輩的多少夢想,經歷多少海上的狂風惡浪,隨著一艘艘紅頭船漂洋過海。
值得慶幸的是它依然在春風萌芽,三四片如鳳凰的飛動,感觸春的脈搏。它依然飽受雕琢,如玉,渴望成器。依然條索緊卷,結實,純正,甘醇,耐人回味,細膩沉穩,有深深的山韻。誰能觸摸它的香氛,誰又懂得它和光同塵?縷縷情思,筆者寫下:《鴻漸于磐? 叩訪古樹神》
我們盤旋在通往樹神的山道
如攀行于古老的蛇山
神靈居住在幽深的腹地
鱗片油滑。設置拜謁的障礙
?
我們渴望跨上時間的駿馬
提起現實的筆墨
描摹神圣古老的傳統
但清純的春光不容許精神的賄賂
它和石階之鱗蟒構筑迷宮
與叩拜者玩一場測試靈魂之游戲
?
我們希望借助莊子之大鵬
擊水三千
啄一葉青翠之春芽
洞悉鳳凰的脈動
霧海帷幕結成不破之網
網住顛倒。網住我們眸光之癡妄
?
十字排放的柴堆
燃燒著未燃燒的火紅
我們如一只蝸牛慢慢蠕動
爬行于打滑的歷史
過去被前進逐漸拋下
?
我們沒有找到高高的祭臺
沒有聽到蒼老的腹語
捆綁我們脆弱的靈魂
此時他端嚴
霧洗翠羽
夢想沒有在時間之輪擱淺
伸展的虬枝。勾勒云天的藍圖
透骨神韻
擊穿石頭的沉默
苔蘚之花。組合示現的密語
他堅實盤坐。延續700年的思想
與蒼翠一體。無礙圓融
?
我們撫摸歲月的蒼老
以之電擊行將枯萎的內心
我們仰頭如一只跪乳的羊羔
一滴純凈的甘露
為跋涉者。打磨智慧的光潔額頭
?
我們五體投地。身語意合為一體
為醍醐灌頂的上師
喜極而泣
緬古是為了追今。在千好茶葉研究基地,我們邂逅了鳳凰茶葉制作傳承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民,他的人生只有茶,一輩子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鳳凰山。老人已經六十多歲,身材矮小,皮膚黝黑,對于山場選擇、栽培、制作、品飲皆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延續幾百年的傳統被他銘刻在心,任何利益沖突都沒辦法阻止他內心的堅守。他認為只有獨特的生長環境、獨到的制作工藝才能真正產生好的茶葉。?????
雖然如今煤電已經普及,但每年在茶葉生長階段,他都會跑老遠去尋找木柴,在研究所的墻角,就堆了許多疊放整齊的劈好木柴。他也會經常跑去園里跟茶葉對話,從螞蟻非常喜歡爬動的茶樹開發出螞蟻香等品種。對傳統的制茶方式,諳熟于心,目前茶葉研究所已經配備了現代的整套制茶設備,大部分環節都可以通過機械制茶,但一些高檔茶葉或者關鍵步驟老者還是喜歡采用古老的制茶方式,將一顆顆嫩芽經過殺青、揉搓,然后憑雙手在火鍋中反復、來回輕搓,搓成條索緊湊的“銀針”。老者的堅守得到羅總的認可,通過長期的研究,羅總發現人與茶的零距離,接觸,茶青的變化可以及時被觀察、感覺。比如說做青時的重搖輕搖、多或少,炒青時青葉的柔軟程度、冒出煙氣的顏色、散發出的味道。即便機械產制代替手工制作是歷史的必然,但堅持傳統做法的基本要求,制作出具有傳統韻味的茶葉還是他的追求。有感于老者的堅守,筆者寫下了:
?《鴻漸于陵? 煉獄。出花園》
走下高高圣壇
就必須投入另一場生死的歷練
?
清明前后
一扇門被眾綠推開
一套眾綠步出花園的儀具。一個人木訥
虛位以待
?
木訥者只對茶葉說話
年年秋冬
他是一個走進深山的樵夫
砍柴。劈柴。
幾十年肩挑夢想。腳接地氣
?
年年四季
面前都是不變的茶甌。茶葉
茶盤即棋盤。有格
聞香識棋道。致知
他容不得一只螞蟻爬進耳朵
卻因一群螞蟻年年在茶樹上下爬行
而名曰螞蟻香
他遵循自然之道
坐擁香村
夏天。一杯螞蟻茶
卻沒有熱窩的感覺
山風逐漸風干他多余的水分
陽光和歲月。他被烘焙為一粒茶
話帶異香
?
夜深。星光窺見
木訥者
姿態優雅。手腳飛動
開場就是一場藝術的狂歡
他軟硬兼施
磨去眾綠的稚嫩
掠青的齒輪。再現蹂躪的血紅
殺青、揉捻、烘烤
逝去眾多苦難歷史頁頁翻起
一次次死去
圈圈年輪顫抖握筆
畫出生命迂回清晰的路徑
一片洞悉古今的葉脈
記錄每一次可信的實修
?
清晨。鳥聲穿過整片天色
一粒老茶斜倚酣睡
一群出花園者
浸在黎明的水
散發異香
表達了對老者的敬意,也是對羅總的敬意。
剛剛制作的初茶味道如何?同行者異常雀躍。更何況這里有清冽的山泉。于是各種剛剛新鮮出爐的茶葉便擺放茶桌,由老者掌爐。大家圍坐其中,無所不聊。老者只管一泡一泡換茶、沏茶,告知香型。
據羅總介紹,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筆者不是茶客,難分伯仲。但覺啜茶后,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味道。至于每種茶的細微差別,筆者便無法一一道來,只是同行的一位購茶者頻頻點頭,品味時還合口屏氣略作吞咽狀,似乎享受名曲,并脫口而出:“山韻”。而筆者也終于明白了羅總一直強調“人在草木中”的含義。興之所至,筆者不禁詩意盎然。
《鴻漸于陸? 其羽可用為儀。升華》
?孔雀優雅開屏
出水蓮潮樂喚醒酣暢的沉睡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刀槍劍戟的肅殺之氣
是生活放松前的警醒和氣勢
?
一盞燈。罩在瀉影流光的屋頂
坐成三品的人。
彈起竹籬下的箜篌
閑聊田事。家事。國事。無事
生活的味道淳淳散發
?
一泓清泉與心懷乾坤的茶之舍利
渾然一體。水是葉。葉是水
一杯琥珀狀的清湯
多變奇香。洗凈身心的污垢
?
我們長出肉身的翅膀
行走如飛。出入眾境
證悟了脫生死。無古無今的醇和
本網站旨在傳播弘揚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創外其他故事源于網絡整理。如涉及版權問題及內容不符,請及時拔打0754-88485995與我們聯系更改或刪除! |
在我國古代,唐詩是一種起源文化的另類代表,在唐詩的鼎盛時期過后便是宋朝的到來,于是便出現了宋詞,當然宋詞的出現是在唐詩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但是宋詞卻又發展出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韻味?! 〔⑶以谒卧~中會出現筍的身影,尤其是在南宋詩歌中會經常性出現,可以說是宋代詩詞詩歌的一種創新變革,同時也反映出宋代詩人跟唐代詩人創作心理變化的不同以及心態的變化。 ...
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么?炸雞排,芋圓,還是……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么誘人,但對于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團,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 臺灣永和豆漿店里的小吃 前段時間,我們去了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