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人都很喜歡吃巧克力,也知道巧克力的好壞或多或少與制作它的可可豆有一定的關系的。而來自比利時的Pierre Marcolini先生以其對可可豆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與激情浪漫的藝術素養,為巧克力帶來“文藝復興”,賦予每一顆以其姓名命名的巧克力的全新境界。
從15世紀可可樹在南美被發現,到19世紀初被制成固體巧克力,經歷了很長的發展歷程。那時的比利時擁有很多的巧克力工坊,他們從原產地進口可可豆,自己烘焙,然后制作巧克力。然而二戰之后,多數的巧克力工坊已不再從可可豆原產地直接進貨了,而是問中間商買來已經烘焙好的豆子或是巧克力半成品進行再加工。在這個平均每人一年要吃掉8.4公斤巧克力的國度,數之不盡的巧克力品牌竟都來自有限的幾家可可豆供應商。
從小對甜點及巧克力就極有制作天賦,并先后獲得“歐洲甜點冠軍”和“世界甜點冠軍”頭銜的Pierre Marcolini先生率先意識到了這一點并決心打破這個壁壘。在他看來,可可豆才是巧克力的靈魂所在,若要做出最完美口感的巧克力,就一定要從最源頭去挑選和了解可可豆。1995年,他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創立了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高級巧克力專賣店。于是一場關于巧克力的“文藝復興”開始了,Pierre Marcolini先生希望能重新定義大家心目中“厚重”、“甜膩”的巧克力形象,使可可豆優雅又迷人的香氣得以回歸。
“你永遠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可可豆在哪兒?;蛟S就在下一次,或許就在那里。這樣的探索令人欣喜若狂?!本拖耥敿墢N師一定對食材挑剔又癡迷一樣,Pierre Marcolini先生對巧克力的熱情使他的探尋足跡遍布南美、北美、非洲和亞洲。每年,他都會跨越巴西、厄瓜多爾、古巴、加納、馬達加斯加、越南,探訪世界上著名的莊園,親自挑選可可豆,并從莊園主手中直接訂貨。
本網站旨在傳播弘揚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創外其他故事源于網絡整理。如涉及版權問題及內容不符,請及時拔打0754-88485995與我們聯系更改或刪除! |
在我國古代,唐詩是一種起源文化的另類代表,在唐詩的鼎盛時期過后便是宋朝的到來,于是便出現了宋詞,當然宋詞的出現是在唐詩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但是宋詞卻又發展出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韻味?! 〔⑶以谒卧~中會出現筍的身影,尤其是在南宋詩歌中會經常性出現,可以說是宋代詩詞詩歌的一種創新變革,同時也反映出宋代詩人跟唐代詩人創作心理變化的不同以及心態的變化。 ...
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么?炸雞排,芋圓,還是……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么誘人,但對于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團,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 臺灣永和豆漿店里的小吃 前段時間,我們去了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永...